English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998-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我有话说

科技创新将是中国农业跨世纪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端于50年代,传统农业从那时开始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在60和70年代,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化肥用量的增长,播种面积、灌溉面积的扩大,劳动力和土地的集约经营等;农业科技进步也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包括培养了一系列新品种,研究推广许多有效的栽培技术等。1978年之后,改革使科技创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制度创新与投入潜力的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依靠的主要动力。

我国农业将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四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以计划为主转向市场经济;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单纯追求产量向以产量为基础的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多元目标转化;从靠天吃饭转向依赖知识和信息。为完成上述转变,科技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外,人口的增长、有限的耕地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主要农产品与国际价格相比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为农业服务必须把握三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最近世界银行刚刚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用于发展的知识》,把“绿色革命”作为知识促进发展、满足食物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例证。我们相信,作为具有最好农业研究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有理由在下个世纪实现一次新的“绿色革命”。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尚弱。传统农业技术仍以50%以上的份额支撑着农业生产,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尚不足40%,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差20个百分点以上,并且提高缓慢,“八五”期间甚至出现了下滑,进入“九五”虽有所恢复,但状况仍不乐观。科技支撑能力弱,给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来了困难,使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调整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步履艰难,同时也加重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对农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农业科技经费的长期短缺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下降和科技储备的不足,农业科技队伍流失。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必须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增加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投入;改革现有的研究与开发体系,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使之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建立重点研究基地,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和推广网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意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国外适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我国农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充分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农业贷款和扶贫资金的同时,注意培育农业科技的非政府投资机制,积极引导外国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注重从事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先进、符合环保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和企业尽快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投入的主体。

根据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应注重在以下农业科技领域有所创新:以遗传育种和病虫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生物科学技术;以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保鲜和贮藏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增值科学技术;以环境友好、使用安全、低毒、无毒和生物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药生产技术;以长效缓释、养分平衡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化肥生产技术,以因土因作物诊断配方施肥或肥水自动配给为主要内容的肥料施用技术;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草地畜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技术;拓展海洋农牧业“蓝色革命”相关技术等。要特别注意区域性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发展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技术与工程。

加快知识创新工程建设,为跨世纪农业发展服务

与农业有关的创新工程内涵应包括:研究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与工程;农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资源、产量与灾害遥感技术;农用化学品与材料技术;以及农业资源、环境和生态网络预测预报诊断技术与工程等。近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转移到东北,在原有区域综合开发的经验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联合部门和地方科技队伍,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进行综合创新开发:包括区域农作物估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抵御旱冷涝害的农业生产技术;玉米大豆等高效优质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饲料生产加工技术;中低产田区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地力恢复与保育技术;规模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技术等。

近期拟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打一场高层次农业综合开发的“东北战役”。东北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举足轻重。但目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综合发展潜力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需求迫切。鉴于东北地区的特点及重要性,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大幅度提高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生产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加强其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目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精细农业正是将上述技术与地学、农学、生态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病虫灾害、水肥与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诊断,提供措施建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把生态网络研究与区域生态农业示范和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我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有效的发展模式。

4.积极部署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生态环境、农用化学品与材料(生物农药、农肥、农膜等)、节水节肥节地节能技术设施、农产品加工增值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和我国农业和农村实际的农业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

5.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培养和支持为农业服务的高级科学技术带头人。建设好一批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发展基地和台站网络。

6.加强面向农业、农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普及工作,中国科学报、科学出版社、科普杂志网络信息都应将为农业服务列为自身的重要任务,为在我国农村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和迷信作出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